健康專欄

Columns

# 直肛科

後庭菊花羞啟齒 坐如針氈苦難言

       明朝萬曆年初,一代首輔張居正於1582年因病過世。62年後,崇禎皇帝自縊煤山,大明王朝就此終結。張居正的死因,據正史考究,乃死於長時間高頻度使用枯痔散,使用枯痔散的原因是讓痔瘡去根,而枯痔散裡所含的砒霜造成他砒霜中毒。張居正死的那年,只有57歲。如果張居正不死,能夠再執政一二十年,大明朝的氣數會不會在他死後區區62年就終結,實在是未知之數。

       張居正死後233年,一代天驕拿破侖·波拿巴,在滑鐵盧戰役前一天,痔瘡發作,無法行動,更別說騎馬。當時最流行的療法是用水蛭吸痔瘡的血,減輕病人的痛苦。滑鐵盧戰役前兩天,醫生把水蛭弄丟了,最後只好給他吃止痛藥。止痛藥效果不大,痔瘡的疼痛難受,讓他整夜難眠。在第二天的戰役中,他未能親自指揮軍隊,喪失了多次機會,最終戰敗。法蘭西第一帝國因此終結。拿破崙還被放逐到聖海倫娜島,最後死在島上。如果沒有痔瘡的攪局,歐洲現在會是什麼樣的局面,實在很難說。誠乃「綠水青山妄自多 英雄無奈菊花何」!

       患有痔瘡的人往往羞於提及痔瘡兩個字,相信看到拿破崙也跟自己同樣遭受到痔瘡困擾,心理應該平衡許多了吧。十人九痔,痔瘡是如此普遍,本不應該因此而困擾,不敢求醫問藥。

      「肛襯墊」是直腸末端的正常組織,當它產生了變化,就形成痔瘡。肛襯墊內包含血管、肌肉、及結締組織。在胎兒的肛管就可以清楚的看到這些組織形成的皺褶,當胎兒逐漸長大出生後,肛襯墊就成形且更為明顯,它的位置剛好與供應末端直腸及肛管的血管終端位置相符,就是在肛門的左側方,及右前與右後,三個方位,也就是一般人所說的三個主要痔核。當肛襯墊內的靜脈受到壓力及牽扯後,血管會鼓脹、突起,加上結締組織的支撐力量變差,因而造成痔瘡。任何原因造成腹壓的增加,都會引起痔靜脈回流受阻,因而使得血管腫脹,加重痔瘡。排便發生改變,不論是太多或太少,肛門都是受害者,也會使痔瘡更嚴重。影響痔瘡的因素包括:排便要用很大的力氣;坐(蹲)馬桶的時間太長;慢性腹瀉或便秘;肥胖;懷孕;肛交;低纖飲食。

       到底有多少人患有痔瘡?這是個很不容易回答,而且答案也不見得準確的問題。一方面,很多人的痔瘡沒有症狀,另一方面,即使有症狀,因為羞於啟齒,很多人要不自己用藥,更多人是放任不管。文獻報告指出,30歲以上的成人,大約70%有痔瘡,保守的說法估計,50歲以上的人,約有一半有痔瘡。

       第一期內痔只有肛襯墊的腫大,用力排便也不會凸出肛門口外,最常見的症狀是排便時的無痛出血,血可能在衛生紙上、糞便表面、嚴重的會滴到馬桶裡;第二期內痔在排便時,腫大的肛襯墊會凸出肛門口外,但不用力後就縮回肛門內,症狀也是無痛的排便出血;第三期內痔則是肛襯墊凸出肛門口外,必須用手才能推回去;第四期內痔則是肛襯墊始終在肛門口外,即使手指暫時推回去,稍微活動就出來,甚至根本無法推回去。因此痔瘡最常見的症狀是肛門出血、肛門感覺到一凸出物、肛門周圍皮膚搔癢(因肛襯墊上黏膜的分泌物會接觸肛門周圍皮膚,或是因凸出物使肛門無法完全清潔,糞便殘渣刺激皮膚造成)、以及疼痛。單純的內痔一般是不會痛的,但脫出後,因血液回流困難造成腫脹,更不易推回,惡性循環使得痔瘡卡在肛門口(稱之為嵌頓性痔瘡),一定會牽扯到肛門周圍痛覺神經豐富的皮膚,此時絕對是坐立難安,求醫是無法避免的。外痔基本上也不大會痛,但當痔瘡內的小血管破裂,血液滲出凝固於皮下(稱為栓塞性痔瘡),就會感覺到很痛的一點,簡單的血栓清除手術有立竿見影的止痛效果。

       如果只是輕微的肛門搔癢或不舒服,可以用改變生活形態,注意飲食,肛門溫水坐浴來改善,但是如果有肛門出血、肛門凸出物、肛門疼痛的症狀,或是你用自己的方法處理自己認定的診斷無效時,請去看醫師,而且是大腸直腸肛門外科醫師,因為一定要用到肛門鏡與直腸鏡才能有正確的診斷。

       自認沒有患上痔瘡的人也應該注意,因為一期痔瘡多為內痔,多數時候感覺不到,因此,如果飲食生活習慣放任不管的話就會加重,變成二期甚至三期,最後萬不得已要到醫院進行手術治療。